教師搭橋樑 失和家庭重現溫馨
2020-11-25 | 廖月鳳精彩的分享,讓大家豎起耳朵,專心聆聽。每個禮拜六的下午,在宜蘭東港路聯絡處固定舉辦「靜思妙蓮華讀書會」,他們不趕進程,讀得仔細,力求讓與會的人人都能了解佛法教化的真義。
讀書會中有二位靈魂人物,志工趙正文導讀後,再由志工潘敏男以淺顯的日常與故事解說,二人一說一解,有如「彌勒問」、「文殊答」。在導讀和解說之後,接著則會有分享者進行回饋,透過佛法度化人心的故事,每每讓人再三省思、收穫豐富。
真心讚美 發掘孩子優點
11月21日這天,從教職退休的郭馨心,分享了他和學生阿源的故事。郭馨心的專長在輔導學生,她並不會用長篇說理的方式,而是找出學生甚至家長的問題根源,再一步步抽絲剝繭來化解。也就是這樣,她能夠化解學生的憤怒,讓少年阿源能夠走出家庭失和的陰霾。
二十多年前郭馨心還在學校工作時,碰上了一位受輔導的國二生阿源。抽煙、喝酒、賭博、逃學、打架、勒索、偷竊,在阿源身上無一不有,被學校列入輔導對象。雖然校方成立輔導小組對他進行關懷,但是對於阿源偏差的行為並沒有得到預期效果,這也讓郭馨心開始思考:「阿源的問題根源在哪裡?應該要如何來解決?」
一天,郭馨心邀阿源到家裡用餐,正要準備炒菜的時候,阿源突然喊住她:「老師您這樣炒菜不會好吃啦,我來。」郭馨心納悶的看著阿源有板有眼的把菜有順序的下鍋、下調味料、調整火候,接著一盤綠油油又青脆的炒青菜上桌了,看得她佩服不已。
「好棒喔,你怎麼這麼厲害?是不是媽媽教你的?」郭馨心發自內心讚美阿源,也讓從沒得到過稱讚的阿源感到意外,他很高興的問老師:「真的嗎?」接著也害羞地低下頭,小聲地說:「不是媽媽教的,她在我三歲的時候就不在了。」
一個意外的邀請,開啟了阿源叛逆外表下深藏的內心世界,師生二人開始心靈的對話。
見苦有感 體悟自身幸福
阿源告訴郭馨心,在他三歲時媽媽就離開人世。爸爸娶了繼母之後,生下的弟弟既聰明、乖巧又會讀書,阿源就時常被爸爸和繼母拿來作比較,這對他的心裡當然不是滋味,於是各種不良的行為就開始一一浮現,繼而被學校列入需管教輔導的學生。
在他國二時,因為在學校大過、小過不斷,最後只得休學。休學期間他也到自助餐店打工,雖然不喜歡讀書,但阿源個性勤勞、認真,也跟著廚師學得了一手作菜的好功夫。一直到再次進到學校復學,被列入輔導而認識老師郭馨心,也才有機會翻轉他的人生。
聽了阿源的故事,郭馨心開始試著協助他。首先,她帶著阿源來到新北市一所收容身心障礙院童的教養院參訪;在教養院裏,阿源不像在學校裏令人頭疼的模樣,郭馨心更觀察到,阿源為院裏的孩子餵食的手非常柔和、眼神裡更盡是溫柔,不再是那位好勇鬥狠他。
當時院內有一位孩子與阿源同齡,他在三歲時因為不明原因高燒又延遲送醫,造成不可逆的悲劇——腦部與喉嚨都受損,思考、語言表達都喪失能力,身體漸漸扭曲變形,需一輩子臥床。
「他三歲時生病,你也是三歲時媽媽離開,現在你和他都十三歲了,你身體健康而他只能躺在床上,不會說話也不會走路,你應該謝謝媽媽把你照顧得這麼好。」郭馨心把握機會,提醒阿源家庭對她的照顧並不少,而阿源看著眼前同齡的孩子,不由得紅了眼眶。
關懷搭橋 化解家庭對立
事後,郭馨心也與阿源的繼母以電話關懷,繼母告訴她,阿源參訪教養院回家後,雖然偶而還是會不聽話但行為有所改變:「不但會幫忙掃地、擦桌子,態度也比較好。」郭馨心感到安慰,也接著提醒她:「不要拿阿源和弟弟做比較,『比』字是二把刀,一把插在妳的心,一把插在阿源的心,您們都會受傷。」
「阿源這個孩子其實很感激妳,他說妳對他很好。」郭馨心這麼告訴繼母。回到學校,郭馨心也告訴阿源:「媽媽說你很棒,會幫她做家事,還叫她媽媽,她好高興。」阿源不好意思的說:「其實很小聲啦。」原本關係惡劣、態度冷峻的母子,因為互動漸漸溶解心裡不滿,對立也慢慢變成關心,阿源在學校的表現也跟著越來越好。
感恩心化解了彼此的對立,彼此的善解漸漸消融過去的誤解。阿源國中畢業時,爸爸和繼母連袂出席畢業典禮,一家和樂融融。
在郭馨心精彩的分享中,這一天的讀書會也接近尾聲。從佛經導讀、精闢解說、到故事分享,大家收穫豐富、滿載而歸。
(文:廖月鳳 宜蘭報導 2020/11/21)